问:WhatsApp新版推出了自动删除讯息的功能,一旦设定了自动删除讯息功能,相关讯息会在七日后消失。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,这项WhatsApp新功能,有甚么特别之处?与 Signal和Telegram类似的功能相比,又有甚么分别?pl2免费翻墙网
李建军:WhatsApp新推出的自动删除讯息功能,令你可以设定与特定联络人或群组的对话,系统在七日后自动删除。如果你与特定联络人或群组的对话,并无设定自动下载附件功能,就连附件都会一并在七日被删除。当然,与Signal、Telegram和LINE类似功能相比,Signal、Telegram都可以做到短至三十秒相关讯息消失,但对大部分相对要求无这么高的听众,七日自动删除讯息功能,可以节省电话储存空间之馀,大大减少一些对话保存的时间,对于一些相对敏感的群组,这个七日自动讯息删除功能,令不少过往有可能因讯息量大多,被遗忘的敏感讨论,在适当时候消失,这不失为对大部分人私隐的保障。pl2免费翻墙网
当然,如果你希望讯息能尽早删除,例如一日后就删除,或嫌七日时间可能太短,想保留长一点时间,你应该考虑用Signal,而非WhatsApp。虽然WhatsApp有不少技术是建基于Signal,但明显WhatsApp这个新功能,是Signal相应功能的简化版,因此未有让用户对保留时间作出选择,一律设定为七天。但大家可以期待,在WhatsApp未来版本,有可能在自动删除讯息功能这方面,与Signal大致上看齐。毕竟WhatsApp有相当多代码以至技术基础脱胎自Signal,有不少Signal有的功能,都可以期待在未来版本的WhatsApp中出现。pl2免费翻墙网
问:WhatsApp在「自动删除讯息」说明文件提到,在讯息自动删除前,对方仍可以在透过转寄或截图来储存讯息。这类动作经常被特别人士滥用,对不少人的个人私隐带来威胁。为何WhatsApp做不到令对方无法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截图等一类的动作?pl2免费翻墙网
李建军:其实手机的截图功能是归作业系统负责,除非作业系统可以容许特定程式暂时冻结截图功能,否则WhatsApp、Signal等程式,都不可能阻止对方进行截图的动作。因此,WhatsApp官方说明文件中,建议用户只与一些可以信任的人使用自动删除讯息功能,并藉此进行一些相对敏感的对话,这个建议不无道理。因为WhatsApp等公司,在现时的技术水平,就只能对使用者提出忠告,以免用户以为开启自动删除功能就安全,而对有人滥用截图功能这个问题掉以轻心。pl2免费翻墙网
而针对电脑版的WhatsApp,电脑的作业系统功能更大强大,要防止被截图,甚至对话过程被录影更难。因此,WhatsApp公司对用户的忠告,其实有一定道理,因为有人截图,你都不见得会知道。pl2免费翻墙网
问:按照WhatsApp公司的忠告,以及你所述的手机截图功能原理,其实如果有电脑病毒感染手机,可以滥用手机的截图功能,岂不是就算有自动删除讯息功能,当局仍然有可能偷取讯息内容,甚至日后用作秋后算账之用?pl2免费翻墙网
李建军:其实一早就有病毒藉感染作业系统的截图功能,不断偷资料去特定目标,或用作偷取密码之用。因此,就算你有用自动删除讯息功能都好,都不代表百分百安寝无忧。如果你发现你手机的数据用量不正常,或透过Wi-Fi传送资料的量不正常,或在相片资料库中,发现一些异于寻常的截图,你要小心你的手机可能已经遭到病毒感染。要确保你自己和你朋友的私隐,双方除了使用自动删除功能,亦要定期检查手机有否感染电脑病毒,以及尽量保持手机作业系统的版本是最新版本,以避免有其他系统漏洞,被当局以及不法之徒有机可乘,偷取你的个人资料,甚至一些敏感对话的内容。pl2免费翻墙网
<script language="javascript" type="text/javascript"> var audio_name="【翻牆問答】WhatsApp自動刪除訊息功能"</script><script>
eventer = function(id){
var data = {
"tealium_event" : "audio_play",
"on_page_event" : "audio_play",
"audio_name": audio_name,
"article_uid": utag_data["article_uid"],
"media_type": "onDemand",
"media_name": "audio",
"me_content_type": utag_data["content_type"],
"section": utag_data["section"],
"page_title": utag_data["page_title"],
"byline": utag_data["byline"],
"pub_date": [utag_data["pub_month"], utag_data["pub_day"], utag_data["pub_year"]].join('/'),
"language": utag_data["language"],
"language_service": utag_data["language_service"],
"short_language_service":utag_data["short_language_service"],
"platform": utag_data["platform"],
"platform_short": utag_data["platform_short"],
"entity": utag_data["entity"],
"property_name": utag_data[""],
"property_id": utag_data["property_id"],
"page_type": utag_data["page_type"],
"subcontent_type": utag_data[""],
"enviro_type": utag_data["tealium_environment"],
"template": utag_data["template"],
"slug": utag_data["slug"],
"tags": utag_data["tags"],
"pub_hour":utag_data["pub_hour"],
};
utag.link(data);
};
</script>